阿帕替尼:胃癌治疗新药



6月26—2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将“精准医学”理念贯穿始终,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胃癌的精准医疗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对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的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阿帕替尼(艾坦)能够显著延长胃癌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为胃癌晚期患者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为让参会医生进一步了解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最新进展,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卫星会上发布了阿帕替尼的最新临床数据,引起了参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和北京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共同担任卫星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曹邦伟教授和青岛市市立医院张晓春教授应邀担任特邀讲师,对阿帕替尼的临床数据进行解读,并通过数个病例分享了临床实践中阿帕替尼相关的治疗经验与心得。

阿帕替尼为晚期胃癌精准治疗带来新希望

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60%~8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针对晚期胃癌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新药研发迫在眉睫。2014年,阿帕替尼历经10年研发最终成功上市,为广大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阿帕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内新血管的生成,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用于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的唯一标准用药。该药还是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明显降低治疗费用。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成功掀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潮,众多临床医生正在探索将阿帕替尼用于二线治疗,甚至在胃癌初期就介入到一线治疗中。特别是本次会议中,曹邦伟教授展示的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的成功案例,为临床实现晚期胃癌的精准治疗带来了希望。

阿帕替尼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

    李洁教授介绍了阿帕替尼临床前试验及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阿帕替尼可显著延长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阿帕替尼试验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与已上市的同类小分子VEGFR抑制剂常见不良事件一致,且多数不良事件可控;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将为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阿帕替尼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其对VEGFR-2具有专属选择抑制活性,单用阿帕替尼在胃癌、肠癌、肝癌、肺癌等移植瘤模型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联用细胞毒类药物如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多西他赛、阿霉素能明显增加其疗效,口服给药后,其在药效靶器官(肝、肠、胃、肺)分布较高,有效剂量下动物耐受性良好。

    最受与会者关注的是阿帕替尼Ⅲ期研究结果。这是一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和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牵头,全国38家医院共同参与。共入组273例患者,2:1随机分配至口服阿帕替尼治疗组(850mg/次,1次/d,28d为1个周期)或安慰剂治疗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结果显示,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在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可达到7.6个月,较对照组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下降近40%,疾病控制率优于安慰剂组。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可预期、可耐受、可控制。

    李洁教授指出,阿帕替尼Ⅲ期研究的成功对胃癌的治疗有重大意义,为胃癌化疗失败患者提供了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因阿帕替尼上市不久,今后还需更多地探索阿帕替尼的最佳剂量、剂量调整方式、起始治疗时机、联合治疗策略等,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有效且耐受性好

    张晓春教授首先以1例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过程为例,分享了关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临床治疗经验。该患者情况如下:腺癌,Ⅳ期,肝转移,二线化疗后肿瘤大小为85mm?50mm。因二线化疗失败,治疗方案调整为口服阿帕替尼(850mg/次,1次/d,28d为1个周期)5个周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治疗耐受性良好,肿瘤缩小到55mm?32mm,幽门不全梗阻明显缓解。经胃镜活检病理组织可见VEGFR、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高表达,阿帕替尼为VEGFR-2选择性抑制剂,用药前进行基因检测或许有助于分析基因表达与疗效的关系,也符合精准医学的理念。

    张晓春教授认为,阿帕替尼是目前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晚期胃癌三线标准用药,口服阿帕替尼治疗胃癌有效,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未来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共同探讨阿帕替尼单药能否用于晚期胃癌一线或二线治疗,以及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是否疗效更好等热点问题。 

联合治疗:胃癌精准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曹邦伟教授则以1例胃印戒细胞癌(Ⅳ期)患者的联合治疗策略(替吉奥 阿帕替尼)为例,展示了胃癌精准治疗的最新实践与探索。该患者联合治疗前ECOG评分为3分,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其标准治疗为姑息治疗,但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强烈意愿,我们选择尝试一线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方案为:替吉奥(40mg/m2,2次/d)、阿帕替尼(500mg/次,1次/d)联合治疗12周;之后因手足综合征持续加重,治疗方案调整为停用替吉奥,单药阿帕替尼剂量调整(850mg/次,1次/d),手足综合征明显缓解。随访至今,ECOG评分由3分降为1分,无临床不适症状,目前患者情况良好。该案例的成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曹邦伟教授针对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的理论基础、药效作用的起始节点、不良反应是否会叠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国际上曾掀起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同步联合治疗的研究热潮,但大多归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肿瘤细胞停滞于G1期,同时联用影响了化疗药物的疗效,以致出现了“1 1≤1”的结局。阿帕替尼与化疗药物替吉奥联用是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同步联合,实现了“1 1>2”的生物效能。从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曲线图中可以发现,药效作用的最佳起始节点在第12~16天。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叠加,需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关系,并对不良反应加以密切监测、提前预防和适度规避。

    曹邦伟教授认为,希望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同仁要一起对阿帕替尼的最佳治疗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做进一步探索。在化疗与阿帕替尼的序贯治疗、阿帕替尼维持治疗、阿帕替尼与化疗联合应用、阿帕替尼与放疗联合应用等方面,挖掘出更多可以改写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 

来源:《中华信息医学导报》

6月26—28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办的“第十届全国胃癌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阳光长城肿瘤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将“精准医学”理念贯穿始终,大会主席、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季加孚教授指出:“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技术的革新、生物医学分析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的出现,胃癌的精准医疗时代已经来临。”

作为全球第一个被证实对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的口服抗肿瘤血管生成靶向药,阿帕替尼(艾坦)能够显著延长胃癌晚期患者的总生存期,为胃癌晚期患者的精准治疗带来了新希望。为让参会医生进一步了解阿帕替尼治疗胃癌的最新进展,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卫星会上发布了阿帕替尼的最新临床数据,引起了参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会主席季加孚教授和北京肿瘤医院沈琳教授共同担任卫星会主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李洁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曹邦伟教授和青岛市市立医院张晓春教授应邀担任特邀讲师,对阿帕替尼的临床数据进行解读,并通过数个病例分享了临床实践中阿帕替尼相关的治疗经验与心得。

阿帕替尼为晚期胃癌精准治疗带来新希望

我国是胃癌大国,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60%~80%的胃癌患者就诊时已为晚期,5年生存率低于20%。针对晚期胃癌标准治疗失败后的新药研发迫在眉睫。2014年,阿帕替尼历经10年研发最终成功上市,为广大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阿帕替尼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的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高度选择性竞争细胞内VEGFR-2的ATP结合位点,阻断下游信号转导,抑制肿瘤组织内新血管的生成,最终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阿帕替尼是全球第一个被证实用于晚期胃癌安全有效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也是晚期胃癌三线及三线以上的唯一标准用药。该药还是胃癌靶向药物中唯一的口服制剂,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并明显降低治疗费用。阿帕替尼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成功掀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热潮,众多临床医生正在探索将阿帕替尼用于二线治疗,甚至在胃癌初期就介入到一线治疗中。特别是本次会议中,曹邦伟教授展示的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的成功案例,为临床实现晚期胃癌的精准治疗带来了希望。

阿帕替尼可显著延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期

    李洁教授介绍了阿帕替尼临床前试验及Ⅰ期、Ⅱ期和Ⅲ期临床研究的相关数据。数据显示,阿帕替尼可显著延长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阿帕替尼试验组不良反应类型及发生率与已上市的同类小分子VEGFR抑制剂常见不良事件一致,且多数不良事件可控;阿帕替尼的临床应用将为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阿帕替尼临床前试验结果显示,其对VEGFR-2具有专属选择抑制活性,单用阿帕替尼在胃癌、肠癌、肝癌、肺癌等移植瘤模型有显著的抗肿瘤疗效,联用细胞毒类药物如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多西他赛、阿霉素能明显增加其疗效,口服给药后,其在药效靶器官(肝、肠、胃、肺)分布较高,有效剂量下动物耐受性良好。

    最受与会者关注的是阿帕替尼Ⅲ期研究结果。这是一项大型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进教授和解放军南京八一医院秦叔逵教授牵头,全国38家医院共同参与。共入组273例患者,2:1随机分配至口服阿帕替尼治疗组(850mg/次,1次/d,28d为1个周期)或安慰剂治疗组,主要终点是总生存期。结果显示,三线及三线以上晚期胃癌患者在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可达到7.6个月,较对照组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下降近40%,疾病控制率优于安慰剂组。多数不良事件发生可预期、可耐受、可控制。

    李洁教授指出,阿帕替尼Ⅲ期研究的成功对胃癌的治疗有重大意义,为胃癌化疗失败患者提供了新的标准治疗方案。因阿帕替尼上市不久,今后还需更多地探索阿帕替尼的最佳剂量、剂量调整方式、起始治疗时机、联合治疗策略等,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存获益。 

阿帕替尼对晚期胃癌有效且耐受性好

    张晓春教授首先以1例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肝转移患者治疗过程为例,分享了关于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临床治疗经验。该患者情况如下:腺癌,Ⅳ期,肝转移,二线化疗后肿瘤大小为85mm?50mm。因二线化疗失败,治疗方案调整为口服阿帕替尼(850mg/次,1次/d,28d为1个周期)5个周期,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轻微,治疗耐受性良好,肿瘤缩小到55mm?32mm,幽门不全梗阻明显缓解。经胃镜活检病理组织可见VEGFR、血小板衍生因子受体高表达,阿帕替尼为VEGFR-2选择性抑制剂,用药前进行基因检测或许有助于分析基因表达与疗效的关系,也符合精准医学的理念。

    张晓春教授认为,阿帕替尼是目前唯一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晚期胃癌三线标准用药,口服阿帕替尼治疗胃癌有效,不良反应轻微,耐受性好。未来尚需继续深入研究,共同探讨阿帕替尼单药能否用于晚期胃癌一线或二线治疗,以及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是否疗效更好等热点问题。 

联合治疗:胃癌精准治疗的实践与思考

    曹邦伟教授则以1例胃印戒细胞癌(Ⅳ期)患者的联合治疗策略(替吉奥 阿帕替尼)为例,展示了胃癌精准治疗的最新实践与探索。该患者联合治疗前ECOG评分为3分,按照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其标准治疗为姑息治疗,但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强烈意愿,我们选择尝试一线联合化疗。一线治疗方案为:替吉奥(40mg/m2,2次/d)、阿帕替尼(500mg/次,1次/d)联合治疗12周;之后因手足综合征持续加重,治疗方案调整为停用替吉奥,单药阿帕替尼剂量调整(850mg/次,1次/d),手足综合征明显缓解。随访至今,ECOG评分由3分降为1分,无临床不适症状,目前患者情况良好。该案例的成功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

    曹邦伟教授针对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的理论基础、药效作用的起始节点、不良反应是否会叠加等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国际上曾掀起过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与化疗同步联合治疗的研究热潮,但大多归于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诱导肿瘤细胞停滞于G1期,同时联用影响了化疗药物的疗效,以致出现了“1 1≤1”的结局。阿帕替尼与化疗药物替吉奥联用是不同作用机制药物的同步联合,实现了“1 1>2”的生物效能。从治疗期间肿瘤标志物的变化曲线图中可以发现,药效作用的最佳起始节点在第12~16天。阿帕替尼与化疗联用时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的叠加,需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的关系,并对不良反应加以密切监测、提前预防和适度规避。

    曹邦伟教授认为,希望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广大同仁要一起对阿帕替尼的最佳治疗策略和联合治疗方案做进一步探索。在化疗与阿帕替尼的序贯治疗、阿帕替尼维持治疗、阿帕替尼与化疗联合应用、阿帕替尼与放疗联合应用等方面,挖掘出更多可以改写指南的循证医学证据。 

来源:《中华信息医学导报》

相关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