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疼不一定就是肾的问题

        腰背部结构不复杂,脊柱、软组织、肾脏、输尿管,这些结构出现疾病,都可能引起腰痛。腰疼,主要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可以说是一个热门的高频词。人们只要一腰疼,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自己是不是得了腰肌劳损。

        腰肌劳损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

 

★常见人群

        腰肌劳损的常见人群有两个,一是长期弯腰劳作的人,另外一个是长期坐着工作缺乏体育锻炼的人。

 

★疼痛特点

       清晨起床以后腰痛明显,起床活动后腰痛有所缓解,久坐后腰痛再次出现并加重。轻轻叩击腰部,感觉会舒服点。坐着会加重腰疼,起来动动能好点。

 

★如何缓解

       治疗并缓解症状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过劳、矫正不良体位。

        长期弯腰劳作的人,尽量戴护腰保护。

        久坐工作的人,每隔一会儿就起身活动活动腰部,睡觉前做些锻炼腰部的运动。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

 

       和腰肌劳损相似,腰椎间盘突出症也常听到。

 

★常见人群

        这个病多见于青壮年,如久坐工作的白领以及经常弯腰的工作的人群。

★疼痛特点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腰痛十分特别,腰疼会带着一边或者是两边的腿一起疼,腿或者脚趾有麻木的感觉。

★如何缓解

        腰椎间盘突出分为手术和非手术两类治疗。

        常见方法包括卧硬板卧床治疗、理疗、佩戴护腰、适当腰部锻炼等。

        当以上方式都无效时,则需要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

 

三、中老年的专利性腰痛——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

★常见人群

1、骨质增生

        骨质增生症多发于中年以上。一般认为是由于中年以后体质虚弱及退行性变。

2、骨质疏松

       老年人,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钙摄入长期不足的人,缺乏运动或长期卧床的人,体重过低,吸烟、酗酒、喝含咖啡因饮料等不良习惯的人,家族中有曾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这些都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骨密度检查。

 

★疼痛特点

        骨质增生常出现腰椎及腰部软组织酸痛、胀痛、僵硬与疲乏感,甚至弯腰受限。

        如邻近的神经根受压,可引起相应的症状,出现局部疼痛、发僵、后根神经痛、麻木等。

        如压迫坐骨神经可引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脚的外侧面的疼痛 ,还可出现患肢剧烈麻痛、灼痛、串痛、向整个下肢放射。

★如何缓解

        不管骨质增生还是疏松,最重要的还是检查并确定病因。

        骨质增生需要通过服药、理疗等方式治疗。

        骨质疏松除了需要吃药及注意营养,更需注意预防摔跤,以防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两者都需运动的支持,适当的运动可以帮助保持骨钙量的平衡,日常可以通过热敷等方式缓解疼痛。

四、女性专有的腰疼——女性生殖系统感染

        不少女性的经期都伴随着腰疼,经期及其前后,腰痛似乎是件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经常腰酸还小肚子疼呢?这时候就要考虑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炎症了。

        虽然听起来很少见,但实际在临床的发病率较高,如输卵管炎、盆腔炎等,这些炎症很容易带来腰疼。

★疼痛特点

        这种腰痛最开始可能只是轻微的腰酸了,不以为然,时间久了就容易转化为慢性盆腔炎。特点是伴有小腹坠痛,阴道分泌物增多。

 

★如何缓解

        这种疼痛源于疾病,首要是去妇科进行检查,确诊之后按照医嘱进行系统的治疗。

 

五、肾脏疾病

        泌尿系统的上尿路包括肾脏和输尿管,如果罹患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肾积水、肾脏肿瘤等疾病也可能引发腰痛。

★疼痛特点

        如果腰腹部绞痛伴有血尿,通常是肾脏或输尿管结石梗阻,需要尿检、肾脏CT、静脉肾盂造影等来确诊。

 

        如果腰部一侧叩痛明显,伴有发烧、血白细胞升高,那可能是急性肾盂肾炎、肾积脓或肾脓肿,需要化验血和尿、肾脏超声和CT来确诊。

        如果是慢性的一侧腰部胀痛,有可能是多囊肾、巨大肾囊肿、肾脏肿瘤、肾积水等引起,需要行肾脏超声和CT来确诊。

 

★腰痛的检查

        腰痛检查很简单,超声检查肾脏输尿管、腰椎正侧位X片,尿检三项基本可以判断。

         如果怀疑脊柱的问题为主,可能还需要腰椎的CT或磁共振检查,如果怀疑泌尿性疾病为主,需要肾脏CT、静脉肾盂造影和肾显像检查来确诊。

 

六、腰疼还有很多其他原因

        如骨刺、腰椎肥大、椎管狭窄、腰部骨折,甚至椎管肿瘤、结核,因此,如果发现了腰疼,不要觉得是单纯的太累了而不去重视,及时明确病因或定期体检,才是正确的选择。

相关医生 更多